誰可以通俗易懂的舉例講解什么是思維體系,謝謝?
作家史鐵生曾經說過一句話:“人與人之間的差別,大于人與豬的差別”。人與人的差別到底在哪兒?人與人的本質區(qū)別在于思維模式的不同。
擁有思維體系必要性,思維體系是一部高效率機器早晨,在上班的路上,在公交車(或地鐵)上你抓住這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,打開了“頭條”或“吉印通”的App看了幾篇專欄文章,看著周圍昏昏欲睡的人群,你露出了勝利的笑容,感覺收獲多于別人。
中午,在吃午餐的時候,你趕緊打開了學堂在線或網易課堂看mooc視頻,一邊吃飯一邊學習,看著隔壁談天說地的同事們,你笑著跟他們點頭示意,感覺好像又有了不少收獲。
晚上,下班了,雖然很疲憊,但是為了不浪費時間,你打開了“喜馬拉雅”App,一邊閉目養(yǎng)神,一邊聽音頻學習。你一整天都在抓住空余時間學習,從不松懈,但是,你的工資卻沒有上漲。
你不禁感到困惑:為什么我付出了這么多,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到?
有專家指出了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:缺乏完整的思維體系。即使獲得了很多知識,但是卻不能將它們聯系起來,這就像是散落在各個地方的拼圖,只有將它們拼起來,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圖畫。
《富蘭克林自傳》中,印刷工富蘭克林通過寫作,獲得了豐富的稿費,每年的收入是大學教授的十倍以上,實現了財務自由。但是他的同事,一個與他一起做印刷學徒的牛津大學的學生,卻因為誤信損友,被騙光了錢財,為了生活,他只能把自己“賣”到美洲大陸。從常青藤大學畢業(yè)、前途一片光明的精英,淪落到日薪只有十幾英鎊的印刷匠,只是因為缺少一套完整的思維體系,缺少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,導致別人說什么,他就信什么,不騙他,騙子都感覺到“良心不安”。
每個人都有思想和思維,但不一定都有智慧,從思想思維到智慧取決于思維體系的完整性和思維方式的完善性。有智慧也不等同于有智謀,從智慧到智謀,體現出智慧的不同層次。然而,無論是智慧智謀,或者智慧處于哪個層次,都需要以建立思維體系作為他們共同的基礎。
什么是思維體系思維體系是一個系統。簡單的講,就是大腦里要設計一個超級結構,把諸多概念、思維模型聯系起來。
所謂思維體系,簡單地說,就是當你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,能夠用樹狀思維勾勒出它的大概面貌,搭建屬于自己的思維框架,而不是左掰一枝,右拾一葉,撿到最后裝了一麻袋,都是廢品,讓你淪落為知識的拾荒者。
賀嘉在《表達力》中說:“所謂的思維體系,就是你的‘三觀’。世界觀是你和這個世界的關系,能影響你未來10年的發(fā)展;價值觀是指在相互矛盾的關系中你會選擇什么,是個人利益,還是用戶利益;人生觀是指在整個社會分工中,取決于你的定位和你提供的價值?!本哂型暾季S體系的人就像一個技藝熟練的獵人,捕獵時一擊必中;而缺乏思維體系的人卻輕信他人,守在樹樁旁,等待那只不知道什么時候來的傻兔子。
通常有這樣一種人,對別人所做的事、所說的話、所寫的文章常常能隱隱約約感覺到它的不足,但是具體怎么不足,應該怎么改進卻說不清楚,即使能說出一些道理,一旦自己做起來反而不如別人做得好……這就是俗話所說“眼高手低”。
為什么會出現“眼高手低”呢?從心理學和文化診斷學的角度來講,“眼高手低”說明了一個人思考力水平、行動力水平與他的某些悟性能力極不相稱,是認識能力不統一、不全面、不深入、不協調的表現,或者說是他的思維體系缺乏完整性和完善性造成的?!把鄹摺闭f明一個人具備了某些零散的能力,正因為這些零散的能力高出一般所以能出現“眼高”現象;“手低”說明由于這種零散的能力沒有形成體系,缺乏完整性、全面性、深入性、一致性,因而制約了能力的整體發(fā)揮。如果一個人沒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思維體系和完善的思維方式,就會經常性的出現“眼高”和“手低”之間的矛盾。
其實,很多人在某些場合或某些時候都會有一些思想火花的迸發(fā),為什么有些人的思想火花能形成燎原之勢,創(chuàng)造出輝煌的事業(yè)和不朽的業(yè)績,有些人的思想火花只是星星點點曇花一現呢?這與一個人思維體系(也稱作思考力體系)的完善性和完整性程度有關。文化診斷學研究發(fā)現,人的很多不可名狀的感覺和悟性往往來自潛意識,人的思維和認知能力來自意識和理性,在相同的文明程度和種族背景下,每一個正常人的潛意識與意識相加之和,在精神能量意義上基本上是相等的,這就是文化診斷學的“個體無差異”學說。
既然個體智慧無差異,那么為什么有些人很聰明睿智,很有創(chuàng)造力,有些人卻很愚笨呢?這取決于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對比關系以及思維的結構特征。那些有智慧和創(chuàng)造能力的人,由于形成了比較完整和完善的思考體系,導致一部分潛意識能量向意識和理性的方面轉化,因此表現為思維敏捷、眼光深遠;而那些缺乏智慧和創(chuàng)造力的人,由于沒有形成思考力體系的完整性和完善性,潛意識能量不能向意識轉化(或者說沒有形成對象化關系),因此表現出目光短淺、思維遲鈍,思想狹隘。
聰明睿智的人,他的意識部分得到了有效開發(fā);愚笨偏執(zhí)的人,他的意識部分沒有得到有效開發(fā)。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,某些“愚笨”的人,他的一些非理性認知能力和某種心理感覺能力甚至比“聰明”人更強一些——這種現象也能夠證明,人與人之間在智慧上只有質的差別,沒有量的差別。其中,質的差取決于知識結構和邏輯性能的不同整合,量的無差別則說明,精神能量同樣具有能量守恒的關系。
在人的意識領域中,其思維體系的完整性和完善性程度,以一種最直觀的方式反映著一個人的聰明和愚蠢,其中,思維體系的完整性基本上由思維深度、思維廣度、思想高度、思維速度四個部分組成,思維方式的完善性主要由科學思維、價值思維、應變思維的相互作用決定著。
思路決定出路,從而也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。一個人事業(yè)成就以及事業(yè)的方向,可以從一個人思考力體系的完整性和完善性程度中得到某些反映。同樣,通過學習和訓練,一個人的思維深度、思維廣度、思想高度、思維速度以及思維方式是可以得到提升和改善的,因此,通過建立思考體系和改善思維方式,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事業(yè)方向和事業(yè)成就。
如何建立完整的思維體系
真正的高手,都有屬于自己的一整套知識思維體系,這一整套體系就如同長在他們大腦中的一棵不斷生長的樹,或者是一張隨時可以變得更大更復雜的網,等新知識進來,就知道該把它放到什么位置上。構建自己的知識思維體系,就是就是把一些零碎的,分散的,相對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者觀點加以整合,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聯系的知識系統。想要建立完整的思維體系,我們可以分成三步:
1、高質量的輸入高質量的輸入決定你思維體系的深度,只有看過、經歷過,你才能有所感悟,有所啟發(fā)。
智者閱讀群書,亦閱歷人生,從書中的世界獲得人生的感悟,建立自己完整的思維體系。
2、深度思考:找到信息的源頭,抓住事物的本質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,往往你跟他們講一件小事,他們馬上就能聯想到一類現象,因為他們能找到信息的源頭,然后在自己的思維體系中尋找理論來解釋這件事情,抓住事物的本質。
要進行深度思考,找到信息的源頭,形成自己完整的思維體系,靠的是平時的積累。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,多去思考“為什么”,然后尋找信息的源頭,再納入自己的思維體系當中,日積月累,就能形成完整的思維體系。
*、建立聯系,總結套路只納入事物及其信息源頭,其實還不夠,我們還要將這些事物聯系起來。
除了將相似的事物建立聯系,我們還要善于總結套路。一個完整的思維體系之所以能建立,絕對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成型的。我們還要善于總結,將輸入的內容與內容之間的聯系總結成一些方法論和模型。
思維模式是人的底層代碼,它就像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,推倒了會發(fā)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,一種思維模式會衍生一大批的想法和行為,這些想法和行為把我們變成截然不同的人。
心理學家卡羅爾·德韋克在《終身成長》這本書里分享了他關于思維模式的研究成果。我發(fā)現思維模式對人的影響,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大,毫不夸張地說,思維模式正在不動聲色地操縱你的人生。
聯系學校的教育的反思我們的學校教育,更多學到的只是知識點,很多學生不可謂不努力,也都把公式背的滾瓜亂熟,可是一考試,還是距離學霸差了一截,難道僅僅是智商的差距嗎?
智商的確是其中元素之一,但曾經一個教過一個學生,從小說話就有點結巴,平時考試成績還可,智商一般,看不出有什么超人之處,最后卻考取了浙江大學,我想很多二本三本或者干脆沒上大學的年輕人,平時成績及智商都比他高。
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在哪里?努力程度和思維體系,兩者是正相關的。通常,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生,具備更充足的內生動力,即學習欲望,努力不在話下。
而在內生動力的驅動下,他們在學習過程中,更多時候會主動搭建起自己的思維體系,并在解題的過程中,把問題放在思維體系框架內,能夠做到舉一反三,觸類旁通。而貪玩,缺乏學習欲望的學生,屬于被動學習,缺乏內生動力。
他們有什么知識點背什么知識點,例題稍微變換了形式,就不會解。并不是他們不夠聰明,而是在學習過程中,沒有有效搭建起自己的思維體系,所背的知識點自然變得分散而繁多,無形增添了學習難度。
所以,多年來教學表明,一部分聰明的學生反而沒有考上省示范中學,而思維條理學習實在的學生卻能考上不少。同樣根據科研機構調查,在最聰明的人群中,考取頂尖大學的概率也只有幾分之一。同樣的智力水平,因為努力程度的差異,直接導致思維體系是否構建完整,造成最終差距。
你如果沒有考取頂尖大學,那么你和我一樣,當年在學校的時候,把應該構建思維體系的努力浪費在早戀、打游戲、扯蛋、胡思亂想上,并在老師家長的逼迫下勉強的學了些知識點而已。
明白這個道理,任何時候都不晚,現代戰(zhàn)爭不也講求體系化作戰(zhàn)嗎?思維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過程,只是努力是否到位而已。思維體系是脫穎而出的關鍵。
參考文獻:
1.曹政鈞,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;
2.白芷洛,打造完整思維體系,讓你付出一成努力,獲得十倍收獲